|
老字號 | 道口燒雞義興張,一鍋老湯三百年在滑縣的宴席上,不一定有鯉魚,但一只燒雞是少不了的;h出名的燒雞在道口鎮,誕生在清順治年間。300多年來,盡管品牌紛雜,以義興張為代表的道口燒雞,還是靠一鍋老湯傳承了下來。 1 我沒見過哪個地方像滑縣一樣,這么喜歡吃燒雞。從記事開始,生活里就有了燒雞的味道。 那個時候,燒雞屬于串親戚才能吃到的美食。每一次吃桌,一盤燒雞幾乎是必不可少的,用現在來說,那是一道硬菜,撐門面用的。在滑縣很多地方,酒席不一定有大鯉魚,燒雞卻是。 逢年過節,尤其中秋和春節,出嫁了的閨女回娘家,攜帶的禮物里,也必然會有一只燒雞。還沒結婚的女婿,中秋節要給準丈母娘送月餅,四只六只燒雞,也是少不了的,這往往會關系到面子,以及對丈母娘的是否尊重。 ▲道口古鎮的春節 滑縣的燒雞是作為涼菜上桌的,有的人家是胡亂把燒雞撕一下(這個詞很殘忍,但滑縣人都是這么來形容的)連骨頭一起上,家境好一些,來的客人又是比較親近的人,撕燒雞的時候就會用點心,除去骨頭,只把雞肉端在桌上。 有的人喜歡吃雞頭,也有人喜歡啃雞翅膀,我一直對雞腿情有獨鐘。一般而言,雞腿屬于家里被嬌慣的孩子,那時候鼓勵孩子好好學習,也往往說,考試好了獎勵你一個雞腿兒。 2 有名的滑縣燒雞,在道口鎮,縣政府所在地。 古時候,道口緊鄰大運河,清末,又開通了道清鐵路。 借著水陸交通的便利,香味濃郁、酥香軟爛的燒雞,不需刀切,用手輕輕一抖,骨和肉自動分離,便于攜帶,放兩三天也不會走味兒,上午出鍋的燒雞,荷葉包上,便成了南來北往客人們旅途中*的口福。 ▲大運河云溪橋仍承載著南來北往的人們 在如今的道口,汽車站、商場附近,燒雞鋪子真是一家挨著一家,義興張、畫寶剛、薛記、王記,招牌很多。而在縣城之外的每一個鎮上,也總會有幾家燒雞鋪子。 鋪子多,賣的品類也多。其他地方只看到整只雞,在滑縣的燒雞鋪子,雞腿、雞爪、雞肝、雞心、雞胗、雞頭,都可以單獨買到,而且雞爪這些比燒雞還受歡迎。在道口鎮,一鍋雞爪煮好,不用等到下午,早已經賣完了。 多滑縣人愛吃燒雞,做燒雞的也多,但這個招牌沒被用好。說到桶子雞,可能大多數人都知道“馬豫興”,但提起道口燒雞,大多數人可能就不知道,做得*的老字號是哪家了,“道口”這個地名,反而成了這道美食的招牌。 然而,當看到滿大街的“道口燒雞”時,還是會忍不住想,道口燒雞正宗的“根兒”在哪兒? ▲義興張舊牌子 在上世紀50年代以前,再往前追溯200年,老百姓眼里的道口燒雞,其實就是“義興張”。 義興張開始的一百多年時間里,尚未具特色,生意并不興隆!傲x興張”后人、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張中海說,當時他們祖上的店就叫“張記”,乾隆五十二年(公元1787年),他的祖上張炳接待了一位朋友,這個朋友是清宮御膳房御廚,兩人久別重逢,對飲暢談。張炳向他求教,那朋友便告訴他一個秘方: 秘方 “要想燒雞香,八料加老湯!卑肆暇褪顷惼、肉桂、豆蔻、良姜、丁香、砂仁、草果和白芷八種佐料;老湯就是煮雞的陳湯。每煮一鍋雞,加上頭鍋的老湯,如此沿襲,越老越好。 ▲義興張今日所用材料 張炳如法炮制,做出的雞果然香。從此,生意興旺,張炳把他的燒雞店定名為“義興張”,寓意“友義興張”。 4 ▲張炳 “義興張”的牌子打出以后,張炳反復實踐,在選雞、宰殺、撐型、烹煮、用湯、火候等方面,摸索出一套經驗。 至今,張中海還堅守著祖上傳下來的做燒雞的14道工序。 首先,選雞嚴格,要選兩年內的嫩雞,從雞的眼睛看精神狀態,以保證雞肉質量;挑來的雞,要先靜養3個小時,讓雞消除緊張,這樣肉不發酸;殺雞時刀切三管,充分放血,不影響雞的顏色。配料、烹煮是關鍵的工序:將炸好的雞放在鍋里,對上老湯,配好佐料,用武火煮沸,再用文火慢煮。 燒雞的造型更是獨具匠心,雞體開剖后,把雞撐開,兩頭尖尖,狀如元寶,寓意“富貴吉祥”。 在傳承中,“義興張”的燒雞還在不斷改進。因為夏季有的人食欲低,不愿吃,他們就在配料里另加了4味中藥,消暑防腐開胃健脾。 在整個過程中,珍貴的,便是那鍋老湯了。 從“義興張”創立至今,這鍋湯已經用了兩百多年。 1938年,日軍到道口時,張家人外出逃難,臨走把老湯封到壇子里,埋進地窖,三年后回來,起出來還是那鍋鮮美的湯。這種辦法,是祖上歷經戰亂得來的經驗。嘉慶年間,祖上曾出去避戰亂,回來家被燒了,啥都沒了,但湯還在。 他們知道,只要老湯在,這份家業就能綿延不絕。 5 在老店的傳承中,“義興張”還有一套絕佳的智慧。 幾百年來,“義興張”一直保留著“傳男不傳女”的傳統,但他們家的傳家的方式上,卻讓人嘆為觀止。他們選擇繼承人只有一個標準:誰的燒雞做得好。 以張中海的爺爺輩為例。他爺爺張長貴排行老二,弟兄三人中有資質。他父親把家里的肉鋪留給了大兒子,把燒雞鋪留給了張長貴,把良田房產留給了老三。 ▲張中海與父親 他們深信,只有這樣分,既便于把鋪子發揚光大,又不會因為兒子多,讓鋪子分崩離析。 在傳家時,他們堅守祖訓,把“做人”放在“做燒雞”之前。當地人流傳著著名的一句話:“義興張燒雞,過午不候”。意思就是說,他們家的燒雞,到了中午之后就不賣了,原因只有一個:還有很多人推著小車走街串巷賣燒雞,他們得給別人留點活路。 1955年,張中海的爺爺張長貴,把道口燒雞秘方公布。隨著公私合營,他又在改制后的滑縣食品廠里,帶了眾多徒弟,手把手教大家做燒雞。 張家近三百年來秘不外傳的配方,自此流傳于世,燒雞也因此成為滑縣的支柱產業。 也就是說,如今道口燒雞做法,都和“義興張”有著脫不開的關系。不過,“義興張”這個商標自從收歸國有,已經不屬于張家。他們目前用的,都是自己創的字號。 幸好那鍋老湯,依舊每天汨汨冒著熱氣,如兩百多年前一樣,澆在金黃香嫩的燒雞上。 |